国际大豆的价格已经连续攀升了11个月了,而从历史发展来看,连涨7个月已经是极限。近日,油脂贸易商也纷纷表示,很多下游的食品加工厂也是面临着很严重的考验,特别是从去年四季度以来,食用油的价格全面攀升,同时也暴露了油脂产业链的问题:下游食品加工厂由于价格传导不力正在逐步亏损,即便是经营环境相对宽松的上游企业,近期也面临着成本和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。上游涨价必定带来下游成本的波动,食品加工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到来。
去年四季度以来,植物油价格全面上涨,今年春节假期后涨势加速,豆油、棕榈油成为领涨品种,风头盖过去年领涨的菜籽油。3月9日,国内一级豆油现货价格10420元/吨,创2013年以来新高。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传导涨价压力大,而由于食品加工行业的特殊性,随着白糖、油脂、面粉、鸡蛋等原料的不断上涨,终端消费市场的接受度低,很多厂家陷入成本与产品价格倒挂的处境,再加上很多企业规模不大、行业的生产厂家多并且分散,议价能力不足。不仅是食品加工厂,终端包装油涨价速度缓慢也让相关企业对高企的成本如芒刺背。而定价方式落后、资金成本偏高等种种经营劣势进一步蚕食下游企业逼仄的生存空间。
国内油脂上游龙头企业之一的某公司负责人表示,该公司主要从事大豆压榨,去年大豆采购量数百万吨。其中,国内仅30万吨,其余均为进口。去年从美国、巴西进口比例是4:6。从油脂产业链看,上游油脂生产主要由十大企业把控,总份额占市场60%以上,这些企业一般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直通消费市场,竞争优势明显;中游分销商、贸易商主要从事油脂精炼、加工、罐装等,近年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、固化;下游企业则较分散。对大豆压榨企业来说,80%的利润来自豆粕,20%的利润来自豆油。本轮食用油涨价背后,产业供需正发生深刻变化。一方面,近几年全球油脂产量逐年下降;另一方面,去年下半年以来,由于疫情缓解,市场需求快速恢复,加上全球流动性宽松带来的通胀预期,全球油脂价格不断上涨。
豆油、棕榈油、菜籽油是国内食用油消费的三大品种,从原料来源看,豆油原料——大豆一半以上依靠进口,棕榈油100%、菜籽油50%的原料都来自海外。以往每逢大豆价格宽幅波动,行业洗牌的新闻常见诸媒体。有知情人士表示,这轮原料价格上涨,国内油脂贸易商70%以上采取了基差贸易,有效转移了风险。总体上油脂市场份额越来越固定的趋势正在形成。而新成立的油脂企业增多可能与地方消费增加有关。一些地区在疫情恢复之后出现了需求提升,不排除一些贸易商注册企业从事精炼、加工、罐装业务。一般大型贸易商会在这些港口设置分公司,中型贸易商的分支机构可能少一点,有些只做华南和华东地区贸易。这些企业主营业务是豆油、棕榈油、菜籽油购销,近年来还有很多企业做葵花籽油和其他小品种油脂。贸易商越来越固定,反映了行业的稳定度上升。